本文转自:邵阳日报
前几日,2025年高考成绩发布,“庆祝××中学600分以上××人”“××中学×人分数被屏蔽”的消息刷屏网络,部分学校放烟花庆祝的视频更引发热议。热闹表象背后,一个值得警惕的教育现象浮出水面:当学校将高考成绩异化为炫耀性符号,人才培养的坐标正悄然向“分数至上”倾斜。
高考,旨在选拔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;学校的使命,本是为每个学生注入终身成长的力量。但如今少数学校将“为国家选育人才”扭曲为“为学校争荣誉”,重精英轻大众——把“清北班”办得如火如荼,将八成优质教育资源倾斜给两成尖子生,让剩余八成普通学生沦为“分母”。当教师教案只为尖子生定制,当校园荣耀时刻只属于少数人,教育便失去了让每个生命发光的可能。
社会发展需要顶尖学者,更离不开工程师、教师、医生等各领域建设者。真正的教育生态,应让不同特质的“种子”找到适合生长的土壤,而非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生命。学校的价值,从来不在制造多少“高考状元”,而在于能否成为学生成长的“孵化器”。
烟花终会熄灭,教育灯火却应长明。唯有学校将目光从“清北榜单”转向“进步榜单”,教师的成就感不再源于“高分率”而是“转化率”,教育才能回归本真——不是培养少数人的高光,而是照亮大多数人前行的路。这,才是对“为国育才”最本质的回应。
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